读书笔记:说透中台

领域驱动设计系列

Posted by Shoukai Huang on March 3, 2020

第1章 相关概念

平台化意义

因为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,用户才是商业战场的中心,为了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,借助平台化的力量可以事半功倍。

中台意义

中台化是平台化的下一站,是平台不断对于自身治理演进、打破技术边界、逐渐拥抱业务、容纳业务、具备更强的业务属性的过程。中台关注为前台业务赋能,真正为前台而生。

中台定义

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。

相关理论

Pace-Layered Application Strategy 参考: Pace-Layered Application Strategy

第2章 落地指导

中台规划建设方法论:D4 模型

第一阶段 Discovery

帮助我们在中台规划前先建立全局视野。

Portfolio Discovery,简称为 PD,一个完整的 PD 工作坊路线图

整体上,Discovery 又可以简单分成由外到内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三个不同方向的过程。

  • 由外到内:行业与竞争对手分析,例如常见的:五力模型,SWOT,商业模式画布,竞争对手产品线分析,竞争态势分析矩阵等。

  • 自上而下:企业战略分解,业界也有很多工具和实践,例如 BMGovernance 设计的企业战略分析模型、精益价值树(Lean Value Tree)等。

  • 自下而上:现状调研与分析。常用的工具和实践也很多,例如高层访谈、干系人地图、组织架构分析、战略设计思维、业务架构现状梳理、用户旅程、服务蓝图、领域驱动设计、应用系统现状梳理、技术架构现状梳理等等。

第2阶段 Define

帮助我们基于之前 Discovery 发散的各维度信息进行收敛与分析, 对于中台的架构进行定义。

企业架构方法如 Zachman、TOGAF 等。TOGAF 的基本思路,就是从企业最新的愿景战略以及运营模式出发,设计企业的 To-Be 业务架构,然后依次推导,一步一步推导数据架构、应用架构、技术架构,就是这样一个过程。

中台复用的能力类型,参见: Business Operating Model

一个完整的平台型企业架构的规划过程。

  1. 首先通过各条业务线的现有业务架构分析,再结合识别的痛点做的根因分析,做业务架构上的改进与设计

  2. 同时还要参考战略分解后对于各条业务线的目标和举措,融入 To-Be 业务架构的设计当中

  3. 对于改进后的业务架构,做跨业务线的比对和分析

  4. 使用领域驱动设计(DDD)的战略部分,针对于每条业务线,做问题域和限界上下文分析,以及关键聚合的识别,从而试图穿越流程,从领域的角度深入一层审视业务的本质

  5. 类似于业务架构,同样对于各条业务线分析出来的领域分析视图,做横向比对和投影,从领域层识别不同的业务线中的问题域、限界上下文以及聚合的重合度

  6. 结合现有的业务架构及应用架构,做各条线的应用架构设计改进,并通过 As-is 和 To-Be 的应用架构做 Gap 分析

  7. 再基于跨域的业务架构分析和跨域的领域分析,基于讨论结果,决定是否有必要引入中台层建设,以及根据重合情况,详细展开规划中台层的应用架构。

  8. 最后再分析当前现状与 To-Be 的最终规划之间的差距,产出具体的机会点列表,并且基于多维度做优先级排序,产生最终的路线图。

第3阶段 Design

方案设计帮助我们针对实施路径中的某一个产品,例如业务中台,做详细的设计,包括产品级的业务需求分析、功能及架构设计、实施计划等。

中台产品愿景

方案设计首要目标,要搞清楚这个业务中台的愿景和目标,因为这是我们整个中台建设过程的基础,也是中台建设的初心。

确定业务范围

中台产品的愿景确定后,下一步就需要进行细粒度的业务架构梳理,抽取共性,识别中台产品的具体需求了。

细粒度业务梳理

在确定了梳理范围之后,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业务梳理工作了。 所以和基于现状的传统业务流程梳理不同,我们在业务梳理过程中大量地采用了基于设计思维,结合用户体验地图(User Journey Map)和服务蓝图(Service Map)的方式。回到业务本身,从问题域出发,以用户为中心,进行用户体验设计和业务服务蓝图的梳理,从效果上来看也是非常不错的。

确定 MVP

通过业务梳理,我们识别和整理了大量的业务中台需求。 我们在中台的建设过程中,引入了精益创业中的MVP 原则(Minimum Viable Product,最小可用品),也实现了我之前提到的整体原则中的 Start Small。

运营前置

首先我们来看看运营计划。对于中台可能就是中台产品推广、前台(用户)接入计划以及接入后的运营支持。 我过去看到的情况是,中台建设的中后期才开始考虑这些问题,往往就有些晚了。而且很多情况下,前台是不会停下来等中台建设完,等接入后再开始自己的业务演进,所以往往都是前中台并行。

度量前置

另一个需要在中台产品建设开始之前就要想清楚的就是度量指标。

第4阶段 Delivery

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针对一个设计好的中台,开始具体的交付过程,最后一个但可能也是时间最长的交付阶段了

精益产品研发流程

采用精益的产品研发流程,保持小步迭代、快速建设、快速度量、快速反馈、快速调整的流程,保证中台建设是一个持续演进和被业务驱动的过程。

敏捷和精益到底有什么区别?

其实精益和敏捷现在确实是常常掺在一起来讲的,我发现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搞清楚两者的区别。简单来讲,敏捷关注的是价值确定的情况下,如何通过小步快跑的迭代方式按节奏交付价值;而精益关注的则是在价值并不确定的情况下,如何用最小成本,快速定位到真正价值点。

中台的运营、治理与演进

除了中台的建设过程,同样不能忽视的就是对于中台建设过程中的持续治理及演进,以及真正接入了前台之后对于中台的运营管理。

第一步要搞清楚的,就是中台产品的用户划分。

如果我们采用产品化的思维来构建中台,那中台中所沉淀的能力并不是产品的全部,还需要再加上 NFR(非功能性需求)或是我们常说 SLA(Service-Level Agreement,服务等级协议)才是产品,因为不同的前台用户之间,不只是对于中台产品的功能本身有着不同的诉求,同样对于 NFR 或是 SLA 也有着不同的诉求。简单举个例子,比如核心业务对于中台的 SLA 稳定性的要求可能是 5 个 9,性能是 5 毫秒;而一个新的创新型应用,可能还没有用户,就不需要有这么高的要求。

Offering = Capability + SLA/NFR

对于前台用户基于需要的能力和 NFR/SLA 做用户划分。而最常见的就是三层用户划分机制(3 tiers customer segmentation)

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