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:绩效使能

超越OKR

Posted by Shoukai Huang on March 25, 2020

1.相关概念

关键特性

  1. 严密的思考框架:OKR包含2个组成部分,即目标(O)和关键结果(KR)两部分。
  2. 持续的纪律要求:OKR特别强调同业务节奏的匹配性,而不是僵化地按照半年或者一年为周期去制定。
  3. 确保员工紧密协作:与大多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不同的是,OKR特别强调过程的透明与公开。
  4. 精力聚焦:OKR建议KR通常3~5条即可,过多反而导致精力不聚焦,根据二八原理,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关键结果的达成上。
  5. 做出可衡量的贡献:KR通常是定量的(客观的),KR要能精确地指出其达成对业务究竟有多大的促进作用,这是KR的一个自然属性。
  6. 促进组织成长:KR的达成,始终要能促进O的达成,O才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

三层结构

OKR三层结构中,O和KR是必选的,Actions则是可选的。

对比KPI

KPI本质上等同于OKR中的KR,只是它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(财务、客户、内部运营、学习与成长)规定了KR

OKR与传统绩效管理的诸多不同之处:

(1)框架理念不同

OKR则不然,它将目标管理和评价管理分离开来。目标管理专注于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达成及反馈,而绩效评价环节专注于对所做贡献的公平回报。

OKR将传统的绩效管理铁桶一般的“四步曲”拆解成了上半环和下半环两个半环。上半环专注于价值创造,下半环聚焦于公正的价值评价。

OKR模式下,绩效评价无须看当初目标的完成率,而只关注最终绩效贡献的大小。

(2)目标制定方式不同

OKR更强调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,即让员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,帮助组织一起寻找突破方向,制定组织OKR,然后再思考自己能为这个组织目标做些什么,制定个人OKR

从“要我做”变成“我要做”,从“被动执行”变成“主动参与”

(3)目标公开方式不同

员工制定的OKR,默认情况下是全公司可见的

(4)辅导方式不同

OKR倡导开放平等的氛围。由于目标是全员公开的,所有成员都能看到其他人的目标,以及目标的推进进展情况。

OKR与内在动机

  1. OKR强调自下而上目标制定,体现了内在动机里的“自主”要素和“趣味”要素,是“我要做”而非“要我做”
  2. OKR不考核目标完成率,目标完成情况仅用于改进,是发展导向而非评估导向,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“外在激励”对内在动机造成破坏性影响
  3. OKR强调目标要有野心,是为了让员工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“胜任感”。
  4. OKR强调目标要全员公开,打破了信息的不平等,营造起了一种平等的成员“关系”;

2.OKR制定

团队OKR制定:

团队成员采用目标众筹方式,群策群力共同讨论制定出团队OKR,明确团队未来的努力方向。

谷歌方式:

个人OKR制定

以团队OKR作为参照大方向,输出个人OKR,明确个人未来的努力方向。

OKR围观与刷新

OKR是公开的,无论是团队OKR还是个人OKR,所有人均可以查阅团队/个人OKR并评论,团队Leader/个人可以基于评论意见和建议刷新团队/个人OKR;同时,OKR又是敏捷的,体现了和业务充分融合的特点,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后,团队Leader/个人可以实时刷新团队/个人OKR。

相互评论的氛围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,这取决于团队氛围。进一步的分析发现,主管比较授权的那些团队,团队成员勇于表达自我意见,评论氛 围较好;而主管倾向于以管控为主的那些团队,团队成员总是尽可能地隐藏自我意见,习惯于服从和执行,评论氛围较差。所以,当你发现团队成员间相互评论数比较少时,可能意味着你的团队氛围出现了问题,主管需要审视自己的管理风格是否有不当之处

社交化辅导与反馈

在OKR实施过程中,团队主管可以给下属提供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意见,其他团队成员也可以在必要时提供相关反馈意见。

3.OKR评价

本质上,OKR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,是一种价值创造手段。出于激发员工内在动机的目的,OKR不应和绩效评价捆绑。

OKR自评

员工在制定好OKR之后,即进入实施环节。在实施OKR的过程中,员工需要定期地进行OKR自评,以确认工作推进进展,一方面让自己看到差距,另一方面也把进展告知周边相关人。

一般地,在OKR评分机制中,通常分为4段:0分、0.3分、0.7分、1分

OKR的绩效评价

虽然OKR得分不用作绩效评价,但OKR所产生的客观贡献将用于绩效评价的输入。

OKR自评与绩效评价之间的关系

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把目标完成情况直接应用到绩效评价环节。

以OKR的一大突破就是在目标和评价之间划了一条界线,将目标管理和评价管理划分成了两个各自独立运作的系统。目标管理专注于价值创造,绩效评价聚焦价值评价,在价值创造时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才能把蛋糕做大,而不是从一开始就(而且之后始终)把目光放在最终的分蛋糕上。

评价及激励全景图

所有人力资源活动都围绕价值创造—价值评价—价值分配这条价值链展开。

正是为了避免过分物质化,OKR强调目标完成率同绩效评价解耦,做事时聚焦做事,眼睛盯着事

OKR同绩效评价之间通过“有效产出”这一中间变量发生关联, OKR的有效产出是绩效评价的有效输入。在绩效评价时,你无须列出每一OKR的得分,而是直接陈述为公司产生了哪些价值和贡献,同行将审视和验证你的这些贡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,给出他们对相关工作的评价,包括等级和文字描述。完成同行评议之后,管理团队将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审视所有人的贡献,基于贡献的相对大小进行排序,最终定出员工的绩效等级(如A/B+/B/C/D)。

价值评价同价值分配之间通常是一种直接关联关系。但要切记的是,绩效评价结果不应该是价值分配的唯一输入,一旦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价值分配的唯一输入,就会带来类似索尼那样的绩效主义现象。物质激励应该综合考虑诸如绩效评价结果、员工潜能、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