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on

Foundation Sprint:10小时搞定产品战略的谷歌秘籍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Shoukai Huang
    Twitter
Code

Foundation Sprint(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

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你的创业团队花了好几个月讨论产品方向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,会议开了无数轮却始终达不成共识。正当你们快要放弃的时候,谷歌风投的合伙人告诉你:"给我们10个小时,我们能让你们的核心团队完全统一战略思路。"

这听起来似乎过于理想,但这正是 Foundation Sprint 方法论的价值所在。

Foundation Sprint 的核心理念,是让项目最核心的成员在一开始就清空所有日程安排,完全投入进来。如果是一家初创公司,这个核心团队就是几位联合创始人。如果是在大公司里,那这个团队就是产品、技术、设计、营销等部门的负责人。

他们将聚集在一起,花10个小时左右,完成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。在这个过程中,团队将共同拍板所有关键决策,明确项目的根基,比如“我们的产品如何才能脱颖而出?”“最佳的执行路径是哪条?”。最后,大家会得出一个统一的“创始假设”(Founding Hypothesis)。整个过程通常分为两天,每天花上4到6个小时。

让整个团队放下手头所有工作,听起来有些冒险,毕竟机会成本很高。但回报也同样显著:团队只需要两天,就能对核心战略形成清晰共识,而这件事平时可能要花上好几个月。

真实案例:一家获得谷歌风投投资的初创公司,在使用 Foundation Sprint 之前,创始团队对产品定位争论了3个月都没有结果。通过 Foundation Sprint,他们不仅在10小时内达成了共识,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市场机会,最终这个产品成功被收购。

有了“创始假设”之后,团队就要花两到三周,进行一系列的 Design Sprint。在这个阶段,团队会通过制作产品原型和邀请真实客户测试,来验证当初的假设是否成立。从10小时的 Foundation Sprint 开始,再到几周的 Design Sprint,整个流程就像一张详尽的行动地图。

完成该流程后,团队能够更清楚地判断产品是否打动客户,这也是评估能否实现 PMF(产品市场匹配)的关键信号。


为什么传统的产品规划方法总是失败?

在深入了解 Foundation Sprint 之前,让我们先看看传统的产品规划方法存在什么问题:

  • 无休止的头脑风暴会议 -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,讨论永远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。
  • 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 - 技术、产品、市场、设计各自为战,缺乏统一的战略方向。
  • 过度依赖直觉而非数据 - 决策往往基于某个高管的个人经验,而不是系统的分析。
  • 害怕失败,不敢快速试错 - 总想一次性做出完美产品,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市场时机。

Foundation Sprint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生的。它不是另一个“开会方法论”,而是一套经过谷歌风投数百个项目验证的科学流程。

Foundation Sprint 三个核心阶段

Foundation Sprint 分为三个核心阶段:

  • 第一阶段是基础(Foundation),
  • 第二阶段是差异化(Differentiation),
  • 第三阶段是项目推进方法(Project Approach)。
  • 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,共同构建起最终的“创始假设”。

第一阶段:奠定基础(The Foundation)

该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将分散的个人想法系统化并形成一致认知。

这个阶段的目的,是回答一些看似简单到令人尴尬,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:

  • 你的客户是谁?
  • 你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?
  • 市场上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?(包括直接的竞争对手、替代品,甚至是人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土办法)
  • 人们现在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?
  • 你的团队又拥有哪些独特的优势?(特殊能力、行业洞察、团队动机等)

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基础,但在实际操作中,如果让团队成员独立写下自己的答案,会发现每个人的看法都大相径庭。为了高效地达成共识,可以采用一种叫做“Note and vote(独自一起工作)”的方法。

Note and vote 的优势:这个方法来自谷歌的设计思维,它巧妙地平衡了个人思考与团队协作。每个人先独立思考,避免“群体思维”和“权威压制”,然后通过投票快速聚焦最重要的问题。

Note and vote 实战操作

Step 1: 独立思考(3分钟) 提出“谁是最重要的客户?”这个问题时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先不互相交流,安静写下自己的答案。你可能会写下:

  • “25-35岁的都市白领女性”
  • “中小企业的IT主管”
  • “有孩子的家庭主妇”

Step 2: 投票聚焦(5分钟) 所有人写完后,大家一起进行投票。每个人可以投2-3票,但不能投给自己写的选项。

Step 3: 决策拍板(2分钟) 最后由 CEO 或产品负责人根据投票结果最终拍板,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。

该流程的优势:

  • 避免冗长无效的讨论 - 没有“我觉得”“你应该”的拉锯战
  • 保证独立思考 - 避免“权威压制”和“从众心理”
  • 快速决策 - 把精力留给最关键的事情,而不是无休止的辩论

关键启发时刻(Aha Moment)

当大家看到彼此写下的不同想法时,常常会感叹:

  • “原来还能这么想!”
  • “我们对这事的理解差太多了!”

这个过程的价值,不只是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,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看清了决策的全过程,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共识和信心。

真实场景重:

讨论“问题”时:大家坐下来深挖后才发现,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远比想象中模糊。比如,你以为用户在“买咖啡”,实际上他们在“寻找第三空间”或“需要能量补充”。

讨论“竞争”时:往往是个转折点。团队会意识到,真正的对手不只是其他创业公司。如果这个问题很重要,客户早就自己在用各种方式解决了——哪怕只是个临时的替代方案或变通方法。

讨论“优势”时:初创公司拼不过大公司的规模和渠道,所以必须挖出自己独有的能力。也许是创始人的行业经验,也许是独特的技术洞察。

最终形成的“基础信息表”,会让人感觉既熟悉又完整,因为上面的内容只靠一个人是想不全的。它就像一本操作手册,能帮创始人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:“我这个想法,到底值不值得做?”

第二阶段:找到差异化优势(Differentiation)

该阶段的核心目标是找到让客户选择你的独特价值主张。

在完成了“基础”阶段的准备工作后,就进入了 Foundation Sprint 的核心阶段:差异化。

思考:用户的注意力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。每天有成百上千个新产品在争夺他们的注意力,但大脑会自动忽略大多数新产品,不愿意轻易尝试新事物。

现实:如果你的产品不能给出一个明确又独特的承诺,用户通常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。

“找到差异化”这一阶段的目标,是让团队共同定义这个给客户的承诺到底是什么。该阶段结束时,团队会得到一张 2x2 分析图,这张图将成为产品的“北极星”,是整个开发过程中团队需要不断回顾的行动指南。

为什么称其为“北极星”?因为在产品开发的不确定环境中,这张图是团队做出选择时的参照系。每当团队面临取舍时,都要问自己:“这个决定是否让我们更接近北极星?”

该过程是结构化的,通常包含以下步骤:

第一步:用“经典差异化因素”热身

团队会从一些“经典差异化因素”入手,这算是一个热身活动。这些因子是一些通用的、客户容易理解的维度。

实战演练:经典差异化象限

维度我们产品竞争对手A竞争对手B
速度中等
易用性简单复杂中等
价格免费昂贵中等
专注度专业一刀切专业

团队成员会各自在这些维度上,标出自家产品和竞争对手的位置。这个练习能帮助大家快速对“差异化”概念达成共识,并发现一些潜在的机会。

提示:很多团队在这个阶段就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洞察。比如,你可能发现所有竞争对手都在“速度”这个维度上竞争,但在“易用性”上都有短板。

第二步:创建“自定义差异化因素”

热身之后,就进入更关键的一步:编写团队专属的“自定义差异化因素”。这些因子更加具体,更能体现产品的独特价值。

实战案例:Latchet 的差异化探索

背景:Chris 和 James 曾是 Substack 增长团队的工程师,他们想为珠宝设计师、画家这类手工艺者打造一个销售平台。

竞争对手:Shopify 和 Etsy

  • Shopify:手工艺者需要自己解决营销问题
  • Etsy:平台商品化,很难建立个人品牌

他们的独特洞察:利用在 Substack 的增长经验,帮助手工艺者通过社区推荐找到客户。

自定义差异化因素:

  • “网络化的 vs 孤立的”
  • “无痛的业务增长 vs 劳动密集型的业务增长”

团队会写下一组组反义词,一头是产品的优点,另一头是与之相对的缺点,然后进行评估与投票。

创作要点:有效的自定义差异化因素应满足以下条件:

  1. 客户在乎 - 必须是客户真正关心的痛点
  2. 我们擅长 - 必须是你团队的独特优势
  3. 对手薄弱 - 必须是竞争对手的相对弱点

第三步:画出 2x2 分析图,找到“胜利象限”

在评估并投票选出几个最强的差异化因素后

挑出最关键的两个,分别作为 X 轴和 Y 轴,画出一个 2x2 的分析图。

胜利象限说明:

目标:让你的产品定位在右上角的“胜利象限”,而竞争对手落在其他象限。

Latchet 的 2x2 分析图实战:

  • X轴:“帮助你成长”(Helps You Grow)- 低 vs 高
  • Y轴:“合作的”(Collaborative)- 低 vs 高

他们的产品定位在右上角:既帮助手工艺者成长,又具有合作属性。

重要提醒:这张分析图要想站得住脚,必须满足两个前提:

  1. 客户在乎 - 这个独特的优势必须是客户真正关心的
  2. 我们能做 - 团队必须有能力真正兑现这个承诺 提示:很多失败的 2x2 图都是在这两点上出了问题。要么差异化点客户并不关心,要么团队没有能力实现。

第四步:提炼“项目原则”,形成“迷你宣言”

很多人觉得 2x2 图表不靠谱,像是咨询顾问做的“空洞图”。但该方法产生的图表具有以下特征:

  • 来自客户视角 - 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
  • 由整个团队共同决定 - 不是某个高管的一言堂
  • 将通过 Design Sprint 验证 - 不是PPT上的装饰品

提炼“项目原则”,形成“迷你宣言”:

谷歌的案例:“快胜过慢”

在谷歌,这一原则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实实在在的决策标准。开会时,任何能让页面快 12 毫秒的方案都会被优先考虑。

Latchet 的潜在原则:

  • “帮助卖家互相帮助”
  • “做让卖家赚更多钱的事”

使用场景:当面临决策时,团队可以用这些原则来判断哪个选项更符合核心差异化战略。

第五步:最终产出

最终,团队会得到两份核心文件:

  • 基础信息表 - 关于项目基本事实的统一认知
  • 迷你宣言 - 由差异化图表和项目原则组成的行动指南

至此,团队就拥有了一张清晰的、关于如何取胜的作战蓝图。这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接下来要用 Design Sprint 来验证这些假设。

第三阶段:确定项目推进方法(The Approach)

该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将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计划。

在解决了“是什么”和“为什么”之后,第三阶段将聚焦于“怎么做”——也就是敲定具体的执行方案。

第一步:把所有可能的路径摆上桌面

为何如此安排:团队能够明确地设定“首选方案”和“备用方案”。这样一来,当进入实验阶段时,团队已为调整与转向做好准备。

实战操作:

  • 头脑风暴所有可能的实现路径
  • 不要急于评判,先数量后质量
  • 为每个路径准备 Plan B

第二步:用 Magic Lenses,从不同角度评估方案

为了系统地评估这些方案,团队会使用一个叫“Magic Lenses(魔术镜头)”的工具。

设想:你请来了一个顾问团,专家从各自视角帮助分析方案优劣。

标准镜头组合:

镜头关键问题评估重点
客户专家“哪个方案对客户最友好?”用户体验、问题解决程度
务实专家“哪个方案开发最快?”开发成本、时间、技术可行性
增长专家“哪个方案获客最快?”用户增长潜力、传播性
财务专家“哪个方案商业价值最大?”收入潜力、成本效益
差异化视角“哪个方案最能体现我们的独特优势?”与 2x2 图的契合度

自定义镜头案例:

Mellow 公司的“信念镜头”:创始人增加了一个“信念”视角,用来衡量哪个方案是他们“内心最想做的”。创始人的热情和信念,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。

第三步:权衡利弊,做出选择

团队将各方案(如方案 A、B、C、D)置于不同的“镜头”下进行评估。当所有方案在“魔术镜头”上被映射后,决策的利弊变得清晰可见。

在理想情况下,某个方案会在所有维度上表现出色,使决策变得简单。然而,更常见的情况是,没有任何一个方案能在所有方面完胜。这反而是一种有益的信号,它揭示了决策的复杂性和权衡的必要性。

此时,团队需要讨论并确定哪个“镜头”(即哪个视角)在当前阶段最为重要,并以此为核心标准做出选择。

这一过程的价值在于,它系统性地回答了一个经典问题:“为什么不直接动手开发,边做边学?” 答案是,投入数小时从客户、增长、财务等关键角度审视不同方案,能够节省数周甚至数月的开发与试错成本。

用 Design Sprint 来验证成果

Foundation Sprint 的最终产出是一句清晰的“创始假设”。它通常遵循这个句式:

创始假设公式:

“如果我们用 [某个方法] 为 [某类客户] 解决 [某个问题],我们相信,他们会因为 [差异化因素一] 和 [差异化因素二] 而选择我们,而不是 [竞争对手]。”

实战演练:写一句清晰的创始假设

Latchet 的创始假设可能是:

“如果我们用社区驱动的增长模式为独立手工艺者解决获客难、品牌建立难的问题,我们相信,他们会因为网络化增长和无痛业务扩展而选择我们,而不是Shopify 或 Etsy。”

重要提醒:这只是一个“假设”

这句话虽然清晰具体,但终究只是一个“假设”。

潜在风险:

  • 团队里每个人的理解可能不一致
  • 假设本身可能存在未经检验的盲点
  • 客户可能完全不认可

因此,把它明确地写下来,就是为了给下一步的验证铺路。

进入 Design Sprint 验证阶段

最大的风险是:客户是否真的需要这一方案?

验证流程:

  1. 绘制用户体验地图 - 找出关键的用户旅程
  2. 识别风险点 - 哪个环节最可能失败?
  3. 制作原型 - 快速构建可测试的版本
  4. 用户测试 - 让真实用户来验证假设

请记住:Foundation Sprint 给出方向,Design Sprint 提供证据。两者结合,能够显著提高产品成功的概率。

Foundation Sprint 的核心价值

对产品经理的价值

对于产品经理来说,Foundation Sprint 是一个战略级方法。它提供了一套清晰流程,带领技术、市场、设计等各部门负责人,共同参与到关键战略决策中。

传统困境:

  • 技术说“这个做不了”
  • 市场说“用户需要这个”
  • 设计说“这样不美观”
  • 老板说“我要的是那个”

Foundation Sprint 的解决方案:

  • 统一语言 - 所有人用同一套框架思考问题
  • 共同决策 - 不再是“谁官大谁说了算”
  • 快速共识 - 10 小时解决数月争论

管理不确定性的系统方法

创业没有标准答案,充满不确定性。Foundation Sprint 并非消除不确定性,而是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管理它。

核心洞察:所有成功的公司,都对自身的独特性有着清晰认知。Foundation Sprint 将这种成功经验方法化,成为可复用的工作流程。

三重价值体系

1. 凝聚共识

  • 把分散在每个人脑子里的想法汇集成一致方案
  • 建立基于过程透明的团队信心

2. 激发动力

  • 让每个人看到决策的全过程
  • 从“要我做”转变为“我要做”

3. 客户导向

  • 从第一天起就与客户视角对齐
  • 专注于最重要的事,而非最紧急的事

最宝贵的财富

围绕清晰使命与战略所产生的组织活力,往往是 Foundation Sprint 最宝贵的成果。

真实反馈:

“用了 Foundation Sprint 之后,我们的团队会议从互相拉扯变成了共同解决问题。每个人都清楚我们在做什么、为什么做、怎么做。” —— 某创业公司 CEO


总结:你的下一步行动

Foundation Sprint 并非万能,但它是一个经过实践验证的强大工具。

适合的场景:

  • 团队对产品方向争论不休
  • 需要快速达成战略共识
  • 希望系统性地降低产品风险
  • 需要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

不适合的场景:

  • 只有一个简单想法且尚无团队
  • 期待一个保证成功的公式
  • 无法投入 10 小时的高质量时间

请记住:Foundation Sprint 提供的是一张清晰的路线图,但执行仍取决于团队。真正的成功来自于持续的执行力、对客户的深入理解,以及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。

现在,欢迎在团队中实践这一 10 小时的结构化方法。


深度阅读推荐

核心参考资料

延伸阅读

实用工具


结语:Foundation Sprint 不是“银弹”,但它是一个有效的思维与协作工具。真正的价值不在于 10 小时能产出什么,而在于它改变了团队思考问题的方式——从“我觉得”走向“我们验证过”,从“权威拍板”走向“过程透明、数据支持”。